“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子女的身上,有着父母的烙印;一个人的言行,体现家庭的素养。劝人行善积德,力行勤俭有为,那些积极向上的家规祖训,渗进我们的血液,融入我们的文化,影响着我们的社会风气。那些好的品质都将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我们身上投下影子。
中国人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家风。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从小父母就告诫我们做人要有孝心,要尊老爱幼,他们自己也在身体力行的坚守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我们家是个大家庭,爷爷奶奶虽然有三个儿子,但一直选择和我们合住,二十多年来一直其乐融融,与邻里和睦相处,在十里八乡都传为佳话,多次被评选为“孝顺媳妇”“五好家庭”。我的奶奶因年轻的时候干重活落下了严重的风湿病,每逢下雨的时候就腰疼难忍,妈妈就主动和奶奶同床,日夜照顾,妈妈把奶奶当亲妈照顾,奶奶也把妈妈当女儿疼,这大概是我见过最好的婆媳关系了。每次家里有重大事项需要讨论,开始大家叽叽喳喳发表意见,实在不能统一,最后大多都听奶奶的,用爸爸的话说,这就叫百孝顺为先。
我的父母都出生于60年代纯朴的农村,父母的长辈对他们的熏陶是孝敬长辈、勤劳俭朴、诚实为人,于是传承下来,我们这一代也就养成这种优秀的品质。
记忆中,父亲在安阳炮兵团服役12年,母亲在家带着我和姐姐弟弟、照顾爷爷奶奶。虽然那时候生活不富裕,可和姐姐弟弟的童年却是无比幸福的,时常帮妈妈干点农活,替奶奶捏背揉肩,一家人合合美美。父亲告诫我们:“要懂得大人的辛苦,想要得到什么,必须靠自己辛勤的劳动获得。”
我的母亲是一个地道的家庭妇女,勤俭持家,孝顺善良。小时候,我和姐弟、爷爷奶奶的毛衣、毛裤、棉鞋也都是母亲手工缝制的。在我还是幼童的时候,我的妈妈就教育我们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见人要问候,要懂礼貌。时常对我们说:“要孝敬老人,做事要诚信,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对人要友善,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虽然她并没上过什么学,但所说所做都是大智慧,从学习、做人,再到起居、交友她的言传身教,让我们耳濡目染。如今成就了我们姊妹做事认真、对人诚信、对生活、工作都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小时候,每次上学校之前,奶奶总爱叮嘱我几句:“孩子,到学校好好学习,千万别和同学闹矛盾,如果有人欺负你,记得要告诉老师,喜欢哪个同学就请到家里来,奶奶给做好吃的。”!奶奶教育我遇事要宽宏大量,在学校要和老师、同学和睦相处。遇困难不哭叫,去想办法,勇于尝试、克服困难。在奶奶的谆谆教诲之下,在我求学过程中没有和老师、同学发生过矛盾,反而和他们相处的特别要好,遇到困难想到奶奶的话,都有无限的动力推助着我前行。
我的爷爷是个早期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在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了一辈子,直到退休才回到河南老家安享晚年。爷爷在他还未记事时,父母就去世了,因为贫穷吃不上饭14岁就当了兵,成了一名小红军战士。可能是经历过艰苦岁月,知道富裕来之不易,他带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勤俭。爷爷最喜欢给我讲他当兵挖野菜、吃草根那段记忆,他常说:“以前穷,没饭吃,衣服都是借着穿,现在党的政策好了,日子稍微富裕点了,一样要勤俭节约,这是治国治家的大计,也是做人的根本。”他的节约可真是时时事事、点点滴滴。记得小时候我有吃馒头揭馍皮的坏习惯,被爷爷发现后就狠狠地教训了一顿,他严厉地说:“馒头掉在地上了吗?为啥要扔掉一层?粮食辛苦种出来容易吗?学校老师没教你粒粒皆辛苦吗?。”简单的几句话就听的我惭愧地低下了头,连连保证以后再也不浪费粮食了。受到爷爷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在我们家,饭菜掉在饭桌上三秒内必须捡起来,剩菜不能倒掉,就连菜汤都不能浪费。这个光荣的好传统在我家一直保持至今。很可惜爷爷05年就去世了,与爷爷度过的日子,终究成了记忆。爷爷钻进了那方矮矮的坟墓,叶落归了根;他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只有那沉甸甸的遗爱,还有那一直鞭策着我成长的家风。
好家风就是一所好学校。家风纯,社风正,良好的家风不仅体现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也同样体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作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我们应承担好这一家风,将它们完美地凝聚为一体。正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了好的家风家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还会远吗?(孟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