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在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创新论坛上,中非发展基金副总裁王勇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与非洲国家加速工业化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高度契合。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做好金融服务、强化金融与产业的衔接,创新投融资模式,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落地将显得至关重要。
开业十年,中非发展基金成果丰硕
王勇在发言中表示:“习近平主席指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
他表示,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及产能合作为主要抓手,推动非洲的发展,提高非洲各国的自主发展能力,创造着就业和税收。非洲国家加速工业化的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与“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
据王勇介绍,中非发展基金是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政府对非务实合作的八项举措之一,旨在鼓励和支持更多的中国企业对非洲投资。作为中国第一只对外股权投资基金,中非发展基金在开展对非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落地非洲方面发挥了先行先试的先导作用。
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宣布了对中非发展基金增资50亿美元的计划,使得基金的总规模达到了100亿美元。“十年来,我们不仅在促进中国企业对非投资合作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同时也为‘一带一路’建设,尤其是在‘五通’领域,起到了先行先试作用,积累了经验。”王勇说道。
在他看来,中非发展基金目前主要取得了五方面的成就:创新模式,发展政策沟通;带动投资,促进资金融通;帮助解决发展瓶颈,推进“设施联通”;产能合作先行先试,助力贸易畅通;支持民生发展和人文交流,服务民心相通。
做好金融服务,创新投融资模式
发言中,王勇也谈到了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关键环节的体会。第一点便是要做好金融服务,强化金融与产业的衔接。
王勇指出,如何将产业与金融衔接、将资金与项目有效衔接,真正实现产融结合,是目前走出去的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他表示,发挥好融资平台、金融和相关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将至关重要,“首先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项目条件与融资条件不匹配的问题”。
第二点则是创新投融资模式,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落地非洲,而这又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积极推动政府企业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等相互结合的模式,积极运用PPP、BOT、BT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公私合营的形式,推动项目真正落地。
其次则是进一步发挥主权投资基金的作用,鼓励其注重中长期的投资。“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多地注重长期的回报,以长期的资本增值而非短期收益作为投资导向,避免只追求短期收益。”王勇表示。
最后是发挥各方优势,积极推动与国际第三方的合作。“‘一带一路’是开放性的国际合作倡议,习主席多次向国际社会表示,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顺车。”他说,“‘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与各国携手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王勇认为,中国经济体量大、制造能力强,而发达国家则在渠道、技术、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双方可以在资金、企业、项目乃至理念方面相互合作、发挥优势,共同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三方合作,实现共赢。
发表于《21世纪经济报道》12月18日1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