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当今多数人读书较少,事实上,自古以来,国人多数人读书都较少。不过这并不能说明中国人不爱读书,而是由于过去的知识资源由少部分精英掌握,普通人无法轻易获得大量书籍,即使能够获得,其代价也许会影响到正常的生存,因此也毋宁涉及平日阅读的问题。
到了出版业和媒体高度发达的现代,书籍及相关信息早已不是什么难以获得的存在,80年代一度出现的“萨特热”“诗歌热”之类的现象,正是知识传播媒介发展的体现,但随后,到了现在,我们突然发现,读书这一行为又变得小众了,这究竟是为何?
一、读书行为减少的原因探讨
在这里我并不想讨论时间问题,由于每个人拥有的业余时间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比如拥有寒暑假的职业与三班倒的职业,假如要做一一区分是不现实的(即使在我们企业内部,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不同项目所有的空闲时间也有所区别),因此在这里只讨论一些共性问题。
1.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爆炸是造成读书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藉由互联网带来的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个时代意味着每个人每天接受的信息都较以往有了几何倍数的增长,多数人为了分辨和接受这些信息,已经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如果让他们再试图从书本中接受信息,会带来额外的负担;另外,信息爆炸意味着快餐式阅读思维,由于互联网的特性,绝大部分的可阅读文本都要求适合绝大多数人阅读,因此细致的论述和完整的框架在互联网类的文本中极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明快的文字和简洁直观的观点,一篇文章通常只会涉及几个甚至一个观点,不会以一种完整的形式详细地展示给读者。快餐式阅读带来的是碎片式思维,这种碎片式思维导致多数人都能掌握许多领域的碎片知识,但一旦涉及到深层次的内容,就立刻无法接受。传统书籍作为一种整体的,有着完整架构和许多人看上去“无用”的铺垫文字的存在,是很难让已经适应了快餐式阅读的人接受的。
2.功利阅读的时代;而今的阅读大都带有功利性质,许多人如果读书,往往都是带有某种目的——读专业类书籍是为了通过某种考试获取某类发展空间;读诗歌是为了向所爱之人示好,或者是为了讨好有同样兴趣的人;读历史是为了获得某种可供炫耀的谈资.....让我们好好想想,我们还剩多少阅读是没有功利性质的?假如我们不需要某类考试,你是否还会主动接触专业类书籍以提升自身技能?假如身边的人不需要通过谈论诗歌去维系感情,你是否还会去读诗?如此种种,假如回答都是否的话,那么,阅读对我们而言真的就只是纯粹功利性的行为,人们只会去做那些能够给自己带来利益的事情,传统阅读作为一种没有明显收益的事情,自然不会被选择。功利性的阅读并不能怪罪到具体的某一个人,它作为功利主义的表现之一,是深深植根于现代性的,其起源和特点在此不作具体论述。
3.压力的时代;现代人,尤其是中国人所需要承担的东西太多,由于人口结构的特点,现在的中年人青年人需要承担极大的赡养、抚养压力。现时代的中国,诸多社会福利和体系还亟待完善,在这一切完善之前,所有的压力都必须由具体的某个人或者某个家庭承担,这种压力是巨大的。中国并非发达国家,人均收入依然不高,在这种现实条件下,多数人都在为生活疲于奔命,而传统阅读是一种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生活,这种精神生活对于那些尚且在为物质生活挣扎的人而言,无疑是有些奢侈的。许多人如果失去了某种现实机会,他就随时可能无法继续维持整个家庭,这种现实条件导致大多数人会将努力的重点都放在物质生活上。总而言之,生活压力带来的物质化的思维方式导致人们根本不会意识到读书这种行为,人们的思维如果是物化的,放松的方式自然也会是,饮酒、抽烟、各类娱乐活动都是他们可以选择的,唯独读书不是。
二、我们该如何读书
这个问题其实也有着多元化的可能,最理想的状态是每个人都能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进而获得最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和读书计划,因此在这里我只是提供一种参考,希望能对那些对读书仍有兴趣的人提供帮助,在此我针对的文本主要为文学类书籍,毕竟社会学等书籍是不在大多数人的考虑范畴之内的。
1.读经典;这句话是老生常谈了,但是它的确没错,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读经典更是一种有效避免干扰的方式。经典意味着一种被人类共同认同的文化财产,它也许不适合每一个人,但它绝对适合大多数人,即使某一本经典无法让你提起兴趣,但是总体而言,经典让你感兴趣的可能性较之普通的文本要大得多。再者,经典本身就意味着人类共同认同的一种文化价值,从中你所能获得的一切相较于一般的文本或书籍而言,都是多得多的。
2.慢慢读;这个建议是针对而今的快餐式阅读的,在挑选好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慢慢咀嚼消化它,尽量不要去询问他人,或者在网上找到某类书评作为参考,他人的帮助仅限于学科类专业类书籍,对于文学类是完全不适用的,你可以因为看不懂《实践理性批判》去求助相关专业的人士,但不应该在阅读完《百年孤独》之前就去看专业人士的论文书评。对于想阅读文学,从中获得精神慰藉的人而言,并不应该在阅读它之前就降低了可能性与期待值。书评是那些已经阅读完的人分享的自我的阅读感受,应该在自我也形成感受之后再去交流,否则你的一切都会被他人的观念左右,失去了阅读文学最大的乐趣。相关论文更是有关专业的人写的东西,与普通读者无干,在此不建议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假如遇到困难,先读下去,许多文学作品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自然就会理解。
3.多交流;这个建议适用于读完的文学作品,和其余所有书籍。在阅读完文学书籍后,就可以开始与他人进行探讨了,由于你已经预先对某部作品有了自我的想法,因此他人理解的不同反而是打开更多可能性的一种方式。就我个人而言,许多时候借助于和朋友的讨论(有时可能甚至是争执),两人都能获得之前所没有的理解。交流是必要的,它能让人从自我中走出来,接触他人,获得更大的视野,进而进一步完善自我。对于非文学类文本,如历史、社会学、哲学,交流随时都可以进行,比如对某个人的历史背景不了解、某个社会现象不清楚、某个名词看不懂,通过交流都能有效解决问题,进而加快对文本的消化和理解。
三、读书的作用及其对工作的帮助
就这个问题而言,所能阐述的也非常之多,在此我简要叙述几点:
1.精神慰藉;就文学类书籍而言,它或许没有太多直接的知识,甚至许多作者以为正确的知识由于其个人或者时代的局限是错的。但文学类书籍永远有其它书籍无法提供的,或者说无法企及的能力——精神慰藉。文学能让人成为更完善的人,在阅读文学类作品的过程中,人类会接触到平时难以感受到的许多情感,会因其感动,会产生共鸣,会学会同情......在获得和接受种种情感的同时,精神慰藉是最能让人从现实中的压力解放出来的,物质的纵欲只是通过麻痹感官或者满足感官来缓解压力,在那之后只会给人带来更大的疲惫,精神慰藉则不同,它是一种有效的,长效的减压方式,只要注意合理用眼,就不会给身体带来任何负担。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更是能发现更多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能帮助人们发现自我,以从未有过的方式重新打量工作和生活。阅读能让人完善,能让人感受到希望,让人从日常的压力中解放出来,这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意味着会有更多精神健全和精力充沛的员工。
2.书本知识;这不须多提,不论是任何书籍,其中都蕴含着前人留下的大量知识,只有文学类书籍的知识量要单薄许多。需要注意的是,知识永远是有用的,即使是那些看似和工作没有直接关系的知识也同样如此,你永远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何种变化,永远不知道未来会碰到怎样的人,发生怎样的事情,在人生与工作的经历中,有许多时候会需要额外的眼界与知识。因此,积累知识永远是必要的,不论是专业知识还是那些看似无用的知识。
3.交流纽带;通过阅读,可以达成人与人之间的有效交流,在平时由于工作压力和种种因素,人与人之间常常无法达成具体事务以外的有效交流,但通过阅读书籍,可以获得更多的谈资和话题,这一切有助于增加人和人之间的理解与信任,达成更健康和紧密的群体关系。
4.提升自我;不同的知识其实是相互作用的,当一个人通过阅读获得了广阔视野和大量知识之后,他将比那些同样基础却不爱阅读的人有着更强的创新意识和思辨能力,由于书籍中有着前人的大量智慧与教益,喜爱阅读之人也通常会有着更高的道德准则和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一切对于企业环境和工作能力的改善都是有所裨益的。
四、读书活动及读书日
这些无疑是好的,活动能唤起一部分人读书的意识,使得那些有潜在阅读兴趣,却没有意识到的人们参与到读书中来。但除此之外,日常的宣传与导向更加重要,我们需要意识到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并非是一种运动般的倡导,活动是一种锦上添花的行为,但如果想真正让人们重视阅读,仅靠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形成一种普遍的意识,消除功利化阅读的心态,读书才能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而非仅仅停留在几次活动的范畴之内。
(罗逸轩)